你所在的位置:管理文庫 > 運營管理
那天,我坐在公司的茶水間,手忙腳亂地翻著筆記。
我手中有個任務:用大模型幫忙處理兩張 Excel 表格的合并。
聽起來不過是個簡單差事,可我卻焦慮得像一只抓不到小魚干的貓。
「我連提示詞都不會寫啊!」我一邊抱怨,一邊看著對面悠哉喝咖啡的同事。
那一刻,我只覺得自己被扔進了一個既陌生又混亂的世界。
1、生成式 AI,像極了寫作業的小孩
第一次嘗試,讓我大受打擊。
我小心翼翼地下了指令:「請把兩張表合并起來。」
大模型興沖沖地動了手,結果一會兒對,一會兒又錯。
有時候,它聰明得讓我驚喜;
有時候,它卻又像在做自由發揮的作文比賽——合并成四不像。
「到底哪一步我沒說清楚?」我一遍遍修改提示詞,一遍遍失望。
感覺就像在教一個調皮的小孩做作業,他一邊點頭,一邊又偷偷畫畫。
我開始以為,大模型是不是很笨?
2、問大模型:「你怎么都聽不懂?」
經歷無數次失敗后,我終于崩潰。
那一刻,我不是去命令它,而是發自內心地問它:
「你怎么都聽不懂呢?我要怎么說,你才能懂呢?」
這次,大模型沒有隨便回答。
它停頓了一下,開始細細地、條理分明地,列出之前我們溝通過程中的各種模糊和錯誤。
然后,它問我:
「要不要把這些經驗,總結到提示詞里呢?」
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:
大模型不是不聰明,而是缺少我們提供的「規則」。
于是,我回了它一句:
「好啊,你試試看。」
它重新改寫了提示詞,像老師批改作業一樣,字斟句酌。
那次合并表格,一次成功。
3、跟大模型工作的哲學
從那以后,我對大模型的理解完全改變了。
它不是一臺機器,而像一只聰明又敏感的小貓。
你兇它、催它,它會一頭霧水,越錯越多;但你耐心引導,它反而比你想象中還要聰明。?
所以,提示詞(Prompt)寫作,根本是一種溝通藝術。
在大模型面前,人要學會的不只是下命令,而是:
給它清楚的起點:「你要做什么?目的是什么?」
給它足夠的例子:「我希望你像這樣處理,而不是那樣。」
告訴它限制條件:「只能合并符合XXX標準的表,不要自創新字段。」
允許它提問或總結:「如果有疑問,可以先整理問題給我確認。」
引導它自我修正:「如果發生錯誤,請協助找出原因,并提議修改提示詞。
4、我后來又學到的其他「提示詞技巧」
在這次經歷之后,我又在其他工作里不斷測試大模型,我總結出幾個更深的心得:
1. 明確角色設定
不要只說「幫我合并表格」。
要明確告訴它:
「你是一個專業數據分析師。你正在處理一項嚴格要求正確性的任務。」
2. 用「逐步引導」而不是一口氣指令
比如不要一句話塞完所有要求。
要說:「第一步,檢查字段是否匹配。第二步,合并數據。」
甚至可以要求:「每完成一步,回報一次。」讓大模型更可控。
3. 允許它「自我回顧」
一旦出錯,不急著罵它笨。
可以問:「你能總結一下這次錯誤原因嗎?接下來該怎么改?」
—— 這是最強大的提示詞武器。
你不只在用它,你在訓練它和你一起進步。?
4. 給它「評分標準」
告訴大模型:「輸出要符合 A、B、C 三個標準,否則就標注為失敗。」
這種評分機制,能大大提高它的穩定性。?
5. 讓它「幫你改提示詞」
最有趣的一招:如果連續失敗,不要自己瞎改。
直接請它:「請你自己修改我的提示詞,讓你可以更正確執行。」
很多時候,它給出的版本,比你自己想得還精準。
5、最后,跟貓咪學一點哲學
在我們的漫畫系列《跟貓咪學AI》里,李李和王王是一對互相吐槽、又一起成長的貓咪。
他們的故事,其實是每一個跟大模型共事的人,內心的寫照。
大模型到底能做到什么?
它能總結過去,它能幫你修正,它能跟你一起推敲問題,但前提是,你得把它當成會思考、需要引導的「伙伴」,而不是一個機械的執行者。
哲學家康德說過:
「我們并不是發現真理,而是用提問和反思去創造真理。」
跟大模型相處,也是一樣。
真正好的提示詞,不是命令,而是對話、是邀請,是一場持續不斷的「共同探索」。
所以,下一次當你覺得 AI 很笨,想對它生氣時,不妨想想:
也許,它正等著你,蹲下來,像哄一只貓咪一樣,用更溫柔、更聰明、更耐心的方式,教它懂你。